中西医结合科

清明节养生秘诀,看这篇就够了

“春分后十五日,斗指丁,为清明,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,盖时当气清景明,万物皆显,因此得名。”——《历书》
清明节气刚好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,此时桃花初绽,杨柳泛青,草木吐绿,清洁明净,就连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,也是清新的阳气。
人体的新陈代谢也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,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,因此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。
防湿寒:健脾除湿
清明这段时间南方雨水开始增多,容易导致人体湿气过重,我们说脾主运化,运化水湿。脾虚了以后,水湿运化不利,就会出现湿邪、身体浊重的感觉。所以在这个时候健脾除湿也很重要, 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,如白菜、萝卜、芋头等。
我们可以用陈皮+白术,煮水代茶饮,也有很好的健脾除湿的功效。
除此之外,还要早睡早起,口味清淡,避免厚味肥甘,是护脾的关键。
多吃“柔肝”的食物
清明正是上升清气、清除浊气的好机会。此时养生应重在养血舒筋,饮食讲求清淡,以清补为主,多吃蔬菜水果。
清明时节人体内肝气最为旺盛,因此应当多吃“柔肝”的食物。饮食应当以温润、清补为主,不宜过多食用笋、鸡、海鱼等“发物”,可以食山药、菠菜、银耳、大枣等甘温补脾之物。
还可以吃一些黄花菜(一定要煮熟或炒熟),这种菜有开胸膈,平肝火,让人心气平和的作用,所以又被称为“忘忧草”。
捂一捂很重要
清明前后气温多变,我们除了要学会祛除身体内的湿寒,更重要的是从外在学会保暖。
1、小腿捂一捂,脑袋不痛苦
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差,更易受风寒侵袭,“寒多脚下生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尤其是女性朋友,不要过早换上单薄的裙装,否则容易导致关节炎、妇科疾病等健康问题。
2、 腰腹捂一捂,下肢不麻木
人的阳气以肾为本,肾居于我们的腰腹部,一旦有风寒侵入人体,肾中的阳气就会被困于下部,腰部以下的循环就会受到影响。这个时候,就容易出现下肢麻木、疼痛、腰膝酸软等问题,所以腰腹部的保暖也至关重要。
3、头颈捂一捂,上身全暖和
头颈受风寒会带来如头痛、头晕、颈肩胀痛或感冒等诸多不适。外出时可戴帽子或系一条围巾,不宜过早穿低领上衣。
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
春困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,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。要解决春困,多睡反而不是办法。因为一般情况下,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,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,使之处于抑制状态,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,无精打采。其实,不妨经常开窗透气,使室内空气流通;增加户外活动,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;犯困时,闻一闻风油精、清凉油或花香,或撒一些花露水;选择听一些动感的音乐等,都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。
多活动,保持心情舒畅
从中医来说,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。因此,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,多到空气清新之处,如公园、树林、山坡等地慢走、打拳、做操,尽量多活动,使阳气增长有路。还要保持心情舒畅,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。
温馨提示:季春已到,春满枝头,绿意萌动。外出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,要考虑到个人的体力和身体素质状况,对于平时很少锻炼的人和中老年人而言,更不要逞强。运动时要保证呼吸和心率的正常和节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