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科

中医里说的经络到底是啥?

经络看不见摸不着,那它到底是啥呢?
为什么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的地位很高?
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,联络脏腑肢节,沟通表里上下内外,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,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。
经络学说,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、病变变化及其与脏腑、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学说,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经络系统的组成
经络系统,由经脉、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所组成。经络系统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,纵横交错,网络全身,把人体的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、五官九窍、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,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。
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统称,“经”的原意是“纵丝”,有路径之意,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,存在于机体内部,贯穿上下,沟通内外;“络”的原意是“网络”,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,存在于机体的表面。《灵枢·脉度》说:“经脉为里,支而横者为络,络之别者为孙。”这是将脉按大小、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“经脉”、“络脉”和“孙脉”。
经络的作用
1.解释病理变化,分经辨证
经络系统与疾病的发生与传变有密切的关系。当某一条经络功能出现异常时,就更容易遭受“外邪”的侵袭,在发生疾病后,“外邪”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入里,加重脏腑的病变程度。
经络沟通内外,在内连接在脏腑,在体表也有具体的循行部位,不同部位的病症反映了相应经络与脏腑的病变,如头痛这一常见病症,可根据经脉在头部的循行分布,来辨别病邪位于哪一条经络,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,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,痛在颈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,痛在巅顶者与厥阴经有关,疼痛的时间较久时,对应经脉的其他位点也可能会出现病理变化。
2.协助疾病诊断
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通路,而且也是内脏间、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相互影响的途径,与此同时,经络内行的气血会输注在脉肉筋骨的不同层次,所以当脏腑出现病变情况时,相应经络上就会反映出一些异常变化。
中医常说“司外揣内”就是通过诊查其外部的象征,便有可能推测内在的变化情况,通过经络的理论来诊断病情就是这个道理,比如:中府穴有压痛,或皮肤抚之有热感,甚至皮肤干燥、出现状似鱼鳞时,多病在肺腑;当胸胁疼痛时,此处为肝经循行处,可能是感受外邪、情志失调、饮食不节、跌打损伤等情况引起的。
3.指导临床治疗
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,特别是针灸、按摩和中药处方。针灸中的“循经取穴法”,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,如胃病取足三里穴,胁痛取太冲穴;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,如麻黄过膀胱经入肺即能发汗、平喘和利尿的作用,对于全文讲到不同部位的头痛在《丹溪心法》中也提到了”太阳川芎,阳明白芷,少阳柴胡,太阴苍术,少阴细辛,厥阴吴茱萸”等引经药,使药达病所。虽药物与腧穴本身作用途径不同,但达到的效果相同,皆为依托于经络达到解除疾病症状的目的。